韦德·官方端入口
德语系成功举办穆勒-塔姆教授“色彩与形式——作为自然科学家的歌德”讲座
2025-09-24
2025年9月15日下午,应韦德·官方端入口德语系邀请,柏林自由大学德文系教授,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文学研究院院长尤塔·穆勒-塔姆教授(Prof. Dr. Jutta Müller-Tamm)来访燕园,并于民主楼208报告厅为德语系师生做了题为“色彩与形式——作为自然科学家的歌德”的精彩讲座。本次活动是德语系“德国研究学术前沿”系列课程讲座、北大德语文学名家讲座系列,同时得到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海外学者讲学计划”的支持。讲座由德语系主任胡蔚老师主持,柏林自由大学德文系博士生、北大德语系毕业生张皓莹担任翻译。本次讲座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共有近170名听众到场或在线上参与。德意志语言与文学科学院主席,著名作家英戈·舒尔策(Ingo Schulze)先生同行出席,德语系黄燎宇、毛明超、梁晶晶、黄超然、徐旖老师参与讲座。
穆勒-塔姆教授首先梳理了歌德自然科学研究的背景,将其自然观总结为以“极性”(Polarität)和“升华”(Steigerung)为基本原则组织而成的有生命整体,并重点解析了歌德《色彩论》的结构与意义:其“教学部分”提出色彩由外部刺激与感官互动生成,为感觉生理学奠基;“论战部分”批判牛顿光学,强调光与暗在浑浊媒介中的作用;“历史部分”则回溯相关理论,指明歌德虽未能动摇牛顿体系,但其批判促进了科学界的方法论反思。教授继而介绍了歌德在形态学方面的重要贡献:他提出“蜕变”与“原型”概念,认为植物叶子是基本原型,经由变形实现多样化,并将其映射为文学创作中“合乎自然的呈现”。最后,教授深刻阐发了歌德科学思想的当代意义与广阔的跨学科研究前景。
问答环节中,师生围绕“变形”在《西东合集》中的体现、生态危机背景下的整体自然观、《色彩论》的宗教语调、歌德自然观与浪漫派的关系、歌德与牛顿光学方法论的差异及其“色彩政治学”等多重维度展开讨论。教授回应指出,歌德科学与文学探索在“整体性”与“自由”中达成统一,既具实验理性,又充满诗性创造。
活动末尾,主持人胡蔚老师引用舒尔策先生的书籍名“没有你也就没有我”(Es gibt kein Ich ohne ein Du),感谢全场师生的精彩学术对话和热情参与,穆勒-塔姆教授亦高度赞扬北大德语系师生的教学科研水准和学术热情,发出“世界日耳曼学研究在中国”的感叹。本场讲座学术课题前沿,探讨深入全面、气氛真挚热烈,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关怀,既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也是北大德语系教学科研培养的重要环节,为北京大学与柏林自由大学以及两校德语系四十余年学术交流再续新篇。